赵匡胤 宋代 赵匡胤(927—976),世居涿州(今涿州市),本人出生于洛阳(今河南洛阳),北宋朝开国皇帝,在位17年。 赵匡胤少时好读书习武,技艺超群。在五代(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)之际,王朝更迭,朝举夕替,赵匡胤经一老僧指点投奔后汉枢密使郭威部下,951年,郭威推翻后汉,自立皇帝,建后周王朝,赵匡胤首拜滑州副指挥使。954年,柴荣即位,是为后周世宗皇帝,命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,参与重建精锐之旅中央禁军,很快使后周“兵甲之威,近代无比”。周显德三年(956),积功至殿前都指挥使,第二年又升殿前都点检,军权极重。959年,当世宗病逝时,在朝中已无人能与赵匡胤的权势相抗衡。 周显德七年(960)元旦,北方镇、定二州传来急报,辽国和北汉联军入侵后周,赵匡胤当日领兵从开封抵达陈桥(今开封市东北陈桥镇)宿夜,五更时分,众军士忽集于驿门,宣言策点检为天子,并以黄袍加身,拜赵匡胤,呼万岁,这就是所谓的“陈桥兵变”,赵匡胤立即回师开封,不惊不扰,实现了政权和平交接,建立宋朝,建都开封,改元建隆,是为太祖,史称北宋。 赵匡胤有鉴于唐末以来的兵祸之害,欲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帝国,吸取领兵之将兵权太重的教训,登位不久就有“杯酒释兵权”之举。其目的在于防备“陈桥兵变”的重演,消除隐患,巩固新王朝。不久,赵匡胤以同样手法又罢除了一批藩镇的兵权,节度使一职形同虚设,有名无实。这些措施为赵匡胤统一大业,削平诸国解除了后顾之忧。 北宋建国时,南方还存在着南唐、后蜀、楚、南平等几个割据政权。同时,黄河以北有辽国和北汉,而辽国又最为强大。赵匡胤参酌枢密使赵普的意见,确定了“先南后北”的方针,即先消灭南方诸国,后夺取幽燕地区。这个决策符合宋初实际国力,南方诸国占据着物产丰富的地区,而兵力又较薄弱,易于攻取,先得南方国土,充裕国计军需,然后再攻占北方强辽,收复燕云地区,是深谋远虑的上策。 赵匡胤经过充分的准备,自建国3年之后就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。乾德元年(963),湖南割据政权内乱,于是宋以镇压湖南叛乱为名,出兵湖南,因中间有南唐政权阻隔,宋兵用一箭双雕的计谋,向荆南割据者高季冲借道以绕过南唐,在荆南君臣犹豫不定之时,宋军已兵不血刃占据荆南。乾德三年(965),宋廷以后蜀勾通北汉抗宋为名,派6万大兵两路征讨,两个月之后平定后蜀。开宝四年(971),赵匡胤命潘美领兵自郴州南下讨伐南汉政权,大军很快攻占广州,灭南汉。开宝八年(975),赵匡胤令曹彬为帅,潘美为副,与吴越夹击南唐,最后攻陷金陵,使南唐归宋。稍后,又使用政治压力,迫使吴越的钱弘做和潭泉的陈洪进相继纳土来归。至此南方统一。与此同时,赵匡胤也不忘统一北方,开宝元年、二年和九年都曾出兵北汉,虽无功而还,但给后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教训。 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,宋太祖赵匡胤还致力于内政改革,中心目标是从官制入手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。赵匡胤决心从兵、政、财三方面收取地方权力,以加强中央集权。第一“收其精兵”,就是军权集中,由中央直接掌握兵权,这是加强中央集权最重要的措施。第二,“稍夺其权”,就是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,加强专制,限定中央官僚的权柄。第三“制其钱谷”,就是财权归中央,规定各地方征收的租赋,除本地开支之外,其余部分一律送交中央,使地方难以形成经济实力雄富一方。同时,宋朝还实行盐、茶、酒、矾、香料专卖制,利在国家,使中央政府财力大增,国用充裕雄厚。 宋太祖赵匡胤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具有积极的意义,结束了自唐末以来200多年混乱纷争的局面,造就了一个相对稳定统一的国家,这是历史的进步,特别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十分有利。但因中央集权过重,造成机构庞大臃肿,官多、兵多、税多,社会矛盾重重,国力日衰,与异族入侵对抗多处于劣势。 宋立国之初,百业待举,恢复发展社会经济也是当务之急。宋廷首重农业,赵匡胤初即位就宣布允许农民尽力开荒,对新开田亩,官府不得纳入田簿征收赋税,以此鼓励农民广开荒田,扩大耕地,发展农业。为减轻人民负担,宋初推行度田均税政策。平蜀后,太祖下令减免租税,废除无名科役,放还被掠人口。在赵匡胤当政期间,农业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有了新的发展。 针对五代诸侯跋扈,多枉法杀人,朝廷置而不问,刑部之职几废的状况,建国不久,赵匡胤就把后周柴荣时制定的《大周刑统》颁布施行,后又重定《刑统》。在刑罚上比五代有所放宽;在执法上,新法废除由军校执法的规定,改由文臣执掌;对大辟之刑(多指死刑)尤禁玩忽,各州必须交刑部审复论决,并不得逼供。赵匡胤还经常派使臣到各地审理案件,把司法权也变相集中起来,悉归朝廷。由于宋太祖重刑典,所以各项法令都得到有力推行,收到实效。 开宝九年(976)十月,赵匡胤“崩于万岁殿,年50岁”。临终有其弟赵光义(宋太宗,本名匡义,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光义)“烛影斧声”弑兄谋位的千古之谜,这个故事给他的一生增添了神秘的色彩。但毫无疑问,赵匡胤是一位对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。
|